tp钱包官网下载app安卓版最新版本 善护童心 | 家长课堂④:谈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十大误区
近年来,儿童被性侵、故意伤害、校园欺凌等侵犯儿童权益的事件频发,尤其儿童性侵案件呈上升趋势。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儿童安全教育的警钟,尤其是儿童性安全教育。
为在前端预防儿童性侵案件发生,经过两年的精心策划、深入调研,罗湖区妇女联合会选取了"深圳市善解童贞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共同研究、推出“善护童心”性健康教育课程,首期将进入罗湖区15所学校,为孩子和家长们讲解专业的性健康知识。
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性健康教育如何开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怎样进行性教育?针对许多家庭缺乏性教育相关资源的情况,罗湖区妇联在“善护童心”性健康教育课程中特别设计家长课程,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家庭性健康教育的系列文章,希望能帮助广大家长朋友们,在性教育问题上,不纠结不困惑!
以下内容作者为胡萍老师
罗湖懿家园经授权发布
胡萍老师
深圳市善解童贞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总干事
独立研究人
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
随着儿童被性侵事件频发,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性安全,随之而来的是儿童防性侵课堂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人们希望通过儿童防性侵课堂,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减少和避免儿童被性侵事件的发生。
然而,大量儿童防性侵教育课堂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出现了对孩子和家长的误导,甚至一些课堂教学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失去了对世界的安全感。
一部分编写防性侵课程的人认为,儿童防性侵教育不需要科学性,只要按照成人的意志去教孩子就可以了,正是这种错误的理念,导致了不专业的儿童防性侵课堂的泛滥。
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体现在根据不同年龄孩子,设计符合孩子年龄认知模式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特别是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知。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他们无法从一个象征性事物看透其本质。由此,我们在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设计防性侵课堂时,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尽量不要使用抽象方式。
在当下泛滥的儿童防性侵课堂中,存在着十大误区,每一个误区都体现在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忽视,对儿童安全感建构的忽视。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一:
“怪叔叔”才会性侵儿童
大量儿童防性侵课堂中,授课者将性侵者比喻为“怪叔叔”,课堂里还会用一张“怪叔叔”图片,这个“怪叔叔”长相奇丑,歪鼻子、斜眼睛、飞出了嘴唇的大牙、面部充满邪恶……,总之,这样长相的“怪叔叔”在这个世界上很难看到,而授课者会告诉孩子们:“见到这样的人要远离哦”。
这样的课堂给孩子带来两个误解,一个误解是长得非常丑的人,就会性侵儿童,第二个误解是男人才会性侵儿童,这两个误解破坏了孩子对自我保护意识的建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性侵的人,不仅仅只有男人,也有女人,现实中对儿童进行性侵的人长得很正常,还没有丑到像授课者图片中描绘的那样,甚至,性侵儿童的人也有长得英俊和美丽的人。
儿童防性侵课堂教学不应该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这样的割裂是编写课程的人不懂得儿童心理,成人将罪犯的内心丑恶用面部的无比丑陋来投射,而缺乏抽象思维的儿童并不理解成人的比喻,
儿童会用形象思维的模式来认定:
“长得这样丑的男人,要防范,长得正常的男人,不需要防范,女人不需要防范”。
这就是课堂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产生的教学效果,可能这个效果也不是编写课程的人想要的,但因为不专业,做出来的课就会出现误导孩子的结果。
科学而专业的防性侵教育需要懂得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不能够给孩子输入罪犯的固定性别和长相,而应该从罪犯的行为上来教导孩子辨别什么是好的接触,什么是不好的接触。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二:
“坏人”
在大量的儿童防性侵课堂里,授课者会使用“坏人”这个概念。有一些家庭中父母也会使用“坏人”概念来教育孩子,他们会对孩子说:“要远离坏人”“坏人会伤害你”“坏人会对你做坏事”……而孩子却不理解成人口中的“坏人”到底是怎样的人。成人有成熟的抽象思维,当成人说到“坏人”时,成人能够非常明确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思,而儿童无法从“坏人”这两个字中抽象出坏人的言行。
现实中,对儿童进行性侵的人,大多是熟人。
他们利用儿童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对儿童进行伤害。在儿童眼里,他们不是“坏人”,因为他们对孩子会很温和,妈妈不给孩子吃巧克力,他们会给孩子喜欢吃的巧克力,妈妈不给孩子买的玩具,他们会送给孩子,爸爸不让孩子玩的游戏,他们会带着孩子玩,总之,他们在孩子的眼里,就是“好人”。
儿童防性侵教育的课堂,不能够以抽象的“坏人”来教育孩子,而要以他人对孩子的行为来教孩子辨别好人和坏人。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三:
“被触摸时感觉不舒服,要离开”
大量儿童防性侵课堂里,授课者会告诉孩子:“如果你被他人触摸的时候,感觉不舒服就要立即离开”,这是极其不专业的课堂,这种不专业体现在用孩子是否舒服来判断是否属于被性侵。
在我们接触到的大量儿童性侵案例中,一部分孩子并不认为自己被触摸生殖器是不舒服的感觉,相反,他们认为“叔叔摸自己屁股的时候,感觉很舒服”。在这些案例中:
性侵者对孩子非常温和,也是孩子熟悉的人,他们从不对孩子施暴,以此达到他们可以长期多次性侵孩子的目的。
孩子被罪犯温和地触摸生殖器,让孩子感觉到了性快感,性快感会让人感觉舒服,儿童也不例外,由此,被性侵的孩子会认为这个“叔叔”并不坏,没有弄疼自己,还让自己体验到舒服的感觉。
而成人对孩子教导的“被人触摸,如果感觉不舒服就立即离开”,让这类孩子丧失了判断性侵行为的能力。
所以,在儿童防性侵教育课堂里,不可以以“感觉是否舒服”教孩子判断什么是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这是对孩子的误导。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四:
“防狼”教育
在儿童防性侵课堂里,防狼教育走进了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防狼教育课堂缺失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多人并不知晓,还认为这样的课堂有表演,很适合孩子。
我们先来看一下防狼教育课堂的情形,一般来说,这样的课堂里,tp官方下载安卓最新版本授课者会扮演罪犯, tp官方下载安装app扮演的方式是将罪犯装扮成“狼”,头上带着一个道具狼头,屁股上套一个道具狼尾巴,罪犯在孩子们的眼里,立即变成了一个“狼人”,另一位表演者扮演受害者,狼人对受害者进行性侵,授课者会教受害者如何保护自己。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样的课堂让孩子误认为“认为长得像狼一样的人,才会对孩子进行性侵;而长得像人的人,不会对孩子性侵”。
这是形象思维阶段孩子对这种课堂产生的认知结果。
如果孩子不幸被长得像人一样的人性侵,孩子却误以为这些长得像人一样人,不会伤害自己。
防狼教育课程的设计者是成人,在成人的认知中,“狼”仅仅是比喻,成人可以从“狼人”的外形抽象出“罪犯”,而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的孩子却做不到这一点,课程设计者和表演者都不懂得儿童认知发展模式,也不懂得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者和表演者在儿童防性侵课堂里自嗨,却让儿童被误导,如果课堂里有家长和教师,也一起被误导了。
做儿童防性侵教育要懂得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
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设计出来的课堂,才是符合儿童的,而以成人自己的臆想设计的课堂,那是成人的自我满足,不是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课堂。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五:
让儿童模仿罪犯,对儿童示范性侵动作
在一些极其不专业的儿童防性侵课堂里,授课者会让儿童来扮演罪犯,制造一种罪犯性侵儿童的场景,让扮演罪犯的孩子对着扮演受害者的孩子说出性侵他人的语言,比如:“把你的裤子脱下来,我要摸你的屁股!”“把你的衣服脱下来,我要看你的胸!”……,甚至,还会让扮演罪犯的孩子模仿罪犯的行为,比如伸出手去摸受害者的胸部或者隐私部位。
儿童时期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模仿,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以模仿学习为主,让孩子学习罪犯的行为和语言,然后给孩子扮演受害者,
这类角色扮演,给扮演罪犯的孩子和扮演受害者的孩子都带来了心理伤害。在一些对儿童保护非常重视的国家,授课者让孩子扮演罪犯和受害者,已经触犯了法律。
当下,很多儿童防性侵课程都在强调让儿童表演,美其名曰“要有互动”,在这些人眼里,互动就一定要有形式,也不懂得这些形式是否伤害了儿童心理,当然,这类课堂的设计者和授课者都不懂得儿童心理。
在善解童贞的孩子课堂里,我们更多的互动是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和场景,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保护好身体隐私。
在儿童防性侵课堂里,最忌讳的就是让儿童扮演罪犯和受害者,这是直接对孩子的心理伤害行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这样的课堂,现实中,罪犯对儿童的性侵行为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非身体接触。
比如,对儿童讲非常下流的话,带儿童看色情视频、图片或影视,对儿童拍摄裸体照片或视频等,这类性侵害中,罪犯的性侵行为不是直接接触儿童的身体。
第二类为身体接触。
比如:强奸、摸隐私部位等,这类性侵行为是直接接触儿童身体。在课堂里让孩子示范罪犯的行为,不可能示范出所有的性侵行为,因为是课堂,示范性侵行为不可能“到位”,这就给孩子带来了误解,孩子会认为“只有课堂里示范过的行为才是对儿童性侵的行为”这样的认知是由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此类示范固化了孩子对性侵行为的认知,孩子一旦遇上其他性侵行为,不能够清晰地辨别。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六:
教孩子威胁罪犯
一些机构在对儿童开展的防性侵课堂里,授课者会教孩子对罪犯说:“我还没有满14岁,你想坐牢吗?”,这类语言属于威胁罪犯的话语,会激怒罪犯,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生命危险。
在一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罪犯性侵受害者时,本来没有打算杀死受害者,但受害者的语言给罪犯带来了威胁,罪犯担心受害者报警,担心自己受到法律严惩,由此,他们会杀死受害者。
“我还没有满14岁,你想坐牢吗?“这句话本身就有法律方面的错误,会让人误解为:“如果孩子满了14岁,这个性侵者就不会坐牢了”,我国在法律上,对于任何性侵他人的人,只要事实成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全世界的人们在对儿童进行防性侵教育时,都不会教儿童威胁罪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受害者都要把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防性侵教育的基本原则,开展防性侵教育的教师要遵守这个原则。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七:
父母和家人可以摸孩子的隐私
多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某教授主导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小学生性教育教材,在教材里,防性侵教育的内容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除了父母,其他人不可以摸你的隐私”,当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内容,会产生这样的认知:“父亲和母亲可以触摸我的隐私部位”。教材编写者之所以会这样编写,是编写者没有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在编写者的意识中,儿童是父母的附属品。
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亲生父亲性侵女儿的案例中,父亲对女儿说的话与这本教材中的话语如出一辙,“我是你的爸爸,我可以摸你的隐私,但其他人不可以摸”。
女儿信以为真,有一个女孩就因为爸爸这句话,完全顺从爸爸,从8岁开始被父亲性侵,直到12岁才醒悟,才明白爸爸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伤害,女孩痛不欲生,离家出走。
至今,“除了父母,其他人不可以摸你的隐私”这句话依然流毒甚广,不仅仅在课堂里,授课者把这句话告知孩子们,在家庭中,父母也会对孩子们这样说。然而,这句话让父亲性侵女儿得以合理化,成为了父亲性侵亲生女儿的最好借口!
(图:电影《珍爱》片段)
在善解童贞孩子课程体系中,我们在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时候,告知孩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立的,“他人”都不可以触摸自己的隐私,这个“他人”包括父母、家人、亲戚等,除了自己之外,任何人都是他人。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八:
遇到性侵要拼死反抗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有一种非人性的文化,这就文化就是流传已久的“贞洁比生命更重要”,这样的意识是我们文化不敬畏生命的结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如果孩子被性侵,这是家庭的羞耻,如果女孩被性侵,那更是女孩和家庭的奇耻大辱,这种传统意识是我们文化中的糟粕。
“贞洁比生命更重要”的错误意识,体现在儿童防性侵课堂里,就是教导孩子“拼死反抗”,设计课程的人和讲授课程的人,都不会意识到教导孩子拼死抗争,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生命,这些人的意识中,依然存在“贞洁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观,所以他们才会教孩子拼死反抗。事实上,在一些性侵案件中,正是因为孩子拼死反抗,导致罪犯起了杀心,杀害了孩子。
在善解童贞孩子课堂里,我们教导孩子遭遇性侵害时,一定要把保护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比如“在僻静无人的地方最好不要大声喊叫,人多的地方可以大声喊叫,不要威胁罪犯”等等,以免给孩子带来生命危险。
(资料图:善解童贞广东佛山站讲师罗映琳在孩子课堂)
做儿童防性侵教育的人,不但要懂得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懂得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还要有健康开明的性价值观。
一些机构和组织在做儿童防性侵教育时,不敬畏孩子的生命,不懂得儿童发展和心理,一味地高举“爱”的旗号,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大众也被他们高喊的“爱”蒙蔽了。我多次写过这样一句话:
“做儿童防性侵教育,光有爱,还不够,需要敬畏,需要专业,需要科学!”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九:
父母知行不合一
这个误区主要存在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保护身体隐私的意识和能力,由此,父母会花很多时间给孩子读自我保护的相关绘本,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父母用尽了说教的方式。然而,在实际生活细节中,父母却做着破坏孩子身体保护意识,破坏孩子身体界限的事情。
父母的养育行为中,哪些行为是破坏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呢?我们举几个常见的生活细节。
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给孩子穿开裆裤,穿开裆裤的行为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生殖器可以随时让他人看到、摸到”,或许父母从未思考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总是以成人的角度来对待孩子,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养育行为。
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让孩子随地大小便,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屁股是可以随时随地露出来给他人看到的”,我们在马路边或一些公共场所,看到那些大摇大摆毫无顾忌的孩子站在路边小便,或者大便,他们的脸上毫无羞愧,站在孩子旁边的家长怡然自得。
https://www.tokeniml.com还有:帮3岁后的孩子洗澡、洗屁股,父母做爱不回避孩子等,这些养育行为都在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建构起着破坏作用。
儿童防性侵教育误区之十:
把保护儿童的责任推给儿童
在儿童的安全教育中,都存在着“把保护儿童的责任推给儿童”这样的误区。曾经看到一个街道办出的儿童安全保护小册子,教导对象是6岁以下的孩子,内容是教导6岁以下的孩子“有人敲家里的门不要开门,家里没有大人的时候不要玩火,出门在外要警惕陌生人,不要跟着陌生人走……”
当时我看到这个小册子时,第一反应是“这些6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监护人在哪儿?”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不可能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吧,当给孩子外出时,不可能他身边没有监护人吧,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他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不是监护人该负起的责任吗?
对于儿童安全的保护,我们很少强调监护人的责任,总是让幼小的孩子去承担保护自己的责任,国家在法律层面也没有强调监护人的职责,这才导致了很多悲剧,我们常常在媒体中看到这样的案件:孩子因为被家长独自留在家里,爬到了窗户上,从窗户摔下楼,失去生命,或者看到孩子爬上窗户,头被卡在了防盗栏……,
每次这样的案件发生,媒体关注的是救下孩子的人,而将孩子独立留在家里的父母,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也不会被谴责。
我的一位生活在美国的朋友告诉我,她不敢将两个未满12岁的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这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一旦这个行为发生,她和丈夫将失去对这两个孩子的监护权,孩子就不能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对于儿童的性安全教育,也存在“把保护儿童的责任推给儿童”这样的误区,在一些不专业的儿童防性侵课堂里,授课者会对孩子反复强调“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被性侵害”,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也会这样教育孩子。
然而,儿童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一旦遇到成人对他们的性侵,他们是无力阻止的。
一旦孩子被性侵后,按照儿童的思维水平,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没有保护好自己,所以是自己犯下了错误,于是孩子不敢将事情告诉父母,这将导致孩子被罪犯反复性侵。
(资料图:善解童贞深圳岛站讲师王丹玲在孩子课堂)
在善解童贞孩子课堂里,我们对孩子强调的是:
“一旦事情发生,
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只有孩子把发生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孩子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护。
让孩子保护好自己不受性侵,孩子可能做不到,但将发生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孩子能够做到。我们教给孩子的事情,要孩子能够做到,而不是教孩子做不到的事情!
来源 | 善解童贞、罗湖懿家园
编辑 | 钱钱
转载请注明以上
推荐阅读
善护童心 | 家长课堂③:隐私教育带来的话题
善护童心 | 家长课堂②: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记住这十大原则
善护童心 | 家长课堂①:性健康教育如何开口?